紫灰锦蛇

Elaphe porphyracea   Cantor
   

  1117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全长一般不超过1000 mm,头体背紫铜色,头背有三条黑纵纹;体尾背有淡黑色横斑块;背鳞平滑,在颈部鳞列不超过19行。
描述依据标本 甘肃文县1雄1雌,云南贡山、陇川、西双版纳、河口、昆明3雄7雌,贵州威宁、绥阳、赤水、江口、兴义、雷山18雄9雌3幼,浙江宁波、龙泉、泰顺、文成、天台、松阳9雄7雌,福建崇安、邵武、松溪14雄12雌,海南岛3雄1雌,广西瑶山、全州、东兴1雄3雌,共48雄40雌4幼92号标本。
形态描述 全长一般在1000 mm之内,雄性最长(971+134) mm(贵州雷山),雌性最长(839+141) mm(福建崇安)。体尾背紫铜色,具有9-17+2-6块近马鞍形淡黑色横斑,每斑约占3-5行鳞片宽,少数标本横斑不甚明显;此外,体背还有两条黑纵线,或纵贯全身,或仅见于体后段;腹面玉白色,无斑纹;头背紫铜色,有三条纵黑纹,一条在头顶中央,二条在眼后。
幼体头体背色较淡,呈黄褐色;头背三条纵纹色深;体尾背的横斑色黑而大,占5-8行鳞片宽。颊鳞1,浙江宁波1雌颊鳞缺,又贵州兴义1雄和福建崇安1雌右侧颊鳞缺;眶前鳞1;眶后鳞2,福建崇安1雌和浙江松阳1雌的左侧1片;颞鳞1+2,偶而1+1,上唇鳞8, 3-2-3式,个别7, 2-2-3式,9, 4-2-3式(贵州赤水1雄);下唇鳞8-11,前4-5片(个别3或6片)切前颔片;背鳞平滑,19(18、17)-19(17)-17(15)行;雄性腹鳞178-202,平均198片,雌性180-214,平均207片;肛鳞二分;尾下鳞双行,雄性49-77,平均61对,雌性50-69,平均63对。
文献记载:颗鳞有0+2或1+3者,模式亚种雄性腹鳞低限为177片,雄性尾下鳞低限为48对;黑线亚种雄性腹鳞高限达214片(台湾),雌性达215片(广西瑶山罗香),雄性尾下鳞高达79对(海南岛)。(Pope,1935)。
雄性半阴茎的结构两个亚种基本相同,不分叉,外翻近柱状(黑线亚种顶端略膨大);顶端小刺萼区,范围较小,接着刺区较大,多为小刺,基部1-2枚较大(张服基等,1984:28)。

大小

全长一般在1000 mm之内,雄性最长(971+134) mm(贵州雷山),雌性最长(839+141) mm(福建崇安)。

生物学

栖息于山区森林,山路旁,玉米地,山间溪旁及山区居民点附近;捕食鼠类等小哺乳动物;卵生,7月产卵,产卵数5-7枚,卵长椭圆形,乳白色,卵径(48-59) mm×(15-20)mm.
垂直分布:指名亚种一海拔1100-1420m(陕西),620m(甘肃文县),1470-2400m(云南)。黑线亚种一海拔700-800m(湖南),900-1100m(江西井岗山), 600-1100m(福建),200-1000m(浙江)。

生境信息

栖息于山区森林,山路旁,玉米地,山间溪旁及山区居民点附近;捕食鼠类等小哺乳动物;卵生,7月产卵,产卵数5-7枚,卵长椭圆形,乳白色,卵径(48-59) mm×(15-20)mm.

海拔范围

垂直分布:指名亚种一海拔1100-1420m(陕西),620m(甘肃文县),1470-2400m(云南)。黑线亚种一海拔700-800m(湖南),900-1100m(江西井岗山), 600-1100m(福建),200-1000m(浙江)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指名亚种分布于:河南(新乡)、四川(彭县、峨眉、平武、洪雅、城口、
汶川)、重庆、贵州(威宁)、云南(昆明、景东、河口、西双版纳、陇川、腾冲、沧源、
贡山、孟连、勐腊、丽江、大理、曲靖、永北)、西藏(墨脱)、陕西(柞水、宁陕、佛坪、秦岭)、甘肃(文县);黑线亚种分布于:江苏(宜兴)、浙江(宁波、四明山、天目
山、开化、天台、文成、缙云、遂昌、松阳、龙泉、泰顺)、安徽(黄山、霍山)、福建
(浦城、崇安、邵武、建阳、政和、长乐、松溪、福州、南靖、福清、永春、宁德、南平、松政、平和)、台湾、江西(九江、铅山、井冈山)、湖南(宜章、江永)、广东(罗浮山)、海南(五指山、琼中和那大)、广西(金秀、瑶山、西林、融水、资源、全州、花坪、防城)、贵州(绥阳、雷山、江口、兴义、赤水)。